有这么一部巨作,不仅被无数科幻迷奉为经典,更是对《星球大战》、《星际迷航》、《阿凡达》,甚至《冰与火之歌》等后续作品内容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。
这便是美国科幻巨匠弗兰克·赫伯特创作的科幻小说《沙丘》。
而在今年10月22日,由《降临》《银翼杀手2049》导演丹尼斯·维伦纽瓦执导的同名电影即将在中国上映,并提前在国内掀起了一波讨论。这并非个例,近年来科幻题材愈发受到国人的欢迎。抛开质量不谈,也诞生了诸如《流浪地球》《上海堡垒》等不同类型的国产科幻作品。
可事实上,比起影视行业,游戏圈似乎正在成为国内科幻产业的主力军。
据央视报道,9月28日“2021中国科幻大会”在北京首钢园开幕,其发布的《2021中国科幻产业报告》显示,今年上半年,我国科幻产业总值已超360亿元,2020年中国科幻产业总值为551.09亿元。其中,科幻影视产业产值为26.49亿元;而科幻游戏产业产值高达480亿元,同比增长11.6%。
也就是说,疫情影响下,科幻电影等市场大受打击,反观游戏梯队却扛起了国产科幻产业的大旗,且依旧呈现增长态势。
超前推理为表,人文情怀是根
全年550多亿产值的背后,科幻显然既赚足声量,更获得了真金白银。而从过去的科普教育到如今的多元化文娱产业,所谓的科幻,究竟有何魅力?或者问个更矫情的问题,究竟什么是科幻?
《三体》作者刘慈欣曾表示,科幻不是预测未来,而是将未来的可能排列出来。当然它也不是凭空想象,更像是一种合理性推理,并帮助人们准确理解超前事物和概念。
就连《人类简史》的作者尤瓦尔·赫拉利在接受《连线》杂志采访时也认为,科幻小说帮助大众形塑了对人工智能、生物科技等新事物的理解,而这些技术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。
此番未来式图卷,也许是大众驻足的第一条件,却并非痴迷科幻的根本原因。美国文学评论家布哈伊·哈桑曾直接指出科幻作品真正内核:“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,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。”
也就是说,科幻真正的魅力不单是未来畅想,更源自内容深处对人类命运的反思与关注,即文学意义上的人文思考。
的确,相比于奇幻和现实主义两大主流题材,科幻作品好像处于二者间平衡地带。头脑风暴下的各种故事,往往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;而立足现实思考后,却又是充满幻想色彩的表征。
以上述提到的《沙丘》为例,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就认为,故事性方面《沙丘》完全比肩金庸小说。但前者却将政治、经济、宗教、生态等宏大叙事,以及人性、人生目的等终极命题放入宇宙尺度进行思考,“这个规模恐怕是金庸所不及的。”
更别提,随着今天气候变化、全球能源问题等话题的出现,《沙丘》的现实意义不减反增。正因如此,整个科幻产业愈发获得外界关注的同时,也开始得到官方的认可和重点扶持。
今年6月,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文,开始公开征集支撑科幻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储备课题,在通知中,明确要求了“课题研究内容来源于科幻”,基于已有技术基础向前探索,并且课题中所涉及的“技术能够直接用在科幻作品创作上”。
中国科幻新干将——戴森球计划
虽说很少有人能直面拒绝科幻的魅力,但此前矛盾的点在于:缺少一个合适的放大器,导致科幻在国内始终小众。直到电影《流浪地球》的出现,才让整个产业迎来了蝶变。
众所周知,大众对于主流科幻的印象,大多停留在赛博朋克、阿西莫夫、《银翼杀手》、《太空漫游2001》等欧美风格。而刘慈欣与郭帆打造的《流浪地球》电影,却首次展示了不同于西方传统路线的中国科幻,更让全世界看到了另一种全新想象、以及隐藏背后的东方文化与思考。
但中国科幻的崛起可不止电影,比起初次惊艳、发力后置的影视领域,随后扛起科幻产业的大旗的反倒是中流砥柱的游戏业。
一直以来,科幻元素都是国内游戏题材的常客,二次元品类中更是屡见不鲜。尤其今年一款国产科幻游戏在海内外的走红,再次让中国科幻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。
今年1月,4款国产游戏相继登上Steam全球销量榜,再次引爆“国产游戏崛起”的话题。其中,5人团队开发的科幻游戏《戴森球计划》表现尤为亮眼。上线45分钟后在Steam国区、全球热销榜双双登顶,成为2021年第一支国产黑马。
从名字来看,游戏显然借用了弗里曼·戴森在1960年提出的戴森球理论。所谓“戴森球”是直径2亿km不等、用来包裹恒星开采其能源的人造天体,即一个利用恒星做动力源的天然的核聚变反应堆。
与之相比,游戏反倒将单一星球的模拟建造提升到星系广度,玩家可以利用整个宇宙的星球能源进行采集建造。彼时游戏也获得了Steam 92%的好评率,不到一周内迅速卖出20万套。
而到了9月30日,发行商在TGS举办的“ Game Now! Tokyo Game Show 2021 ”线上发布会上,游戏官方宣布《戴森球计划》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70万份。
与此同时,游戏还发布“战斗与敌人”系统宣传片,并在TGS介绍了战斗、防御、探索、扩张、征服等主要玩法,同时表示战斗系统将于2022年下半年推出,之后还会有更多游戏外内容推出。
探索科幻题材,抢跑文化输出
当然,这只是国产科幻游戏的冰山一角。相关数据显示,2019年全年国产网络游戏共审核1380款,其中科幻类型约占15%,年产值破430亿人民币。如今这一数字再度增长至480亿,并涌现出更多品质尚佳的“后备军”。
例如,柳叶刀工作室开发的太空FPS游戏《边境》,未上线就获得了腾讯的肯定;同样获得鹅厂投资后,散爆也被曝出正在研发SLG游戏《流浪地球》;反观最重磅的国产科幻IP《三体》,也在今年3月正式立项游戏化,并将采用UE4打造;此外还有完美世界研发、B站代理的9.6分国漫改编手游《灵笼:火种》等等。
最令印象颇深的,还是成都数字天空的3A新作《 DT》。作为一家少有的从手游发行直接挑战大作研发的厂商,其甚至已经拥有包括人体三维扫描、动作捕捉在内的一整套3A游戏生产设备。
从此前放出的Demo中也能看见,次世代品质的《 DT》不仅采用了科幻机甲题材,同时也融入更多鲜明的中国元素。比如部分配饰的彝族特色设计,打斗动作也有咏春等很多武术的影子。
或许,随着多款科幻新游即将扎堆出现,一场科幻游戏热潮也将不日到来。而从话题度最高的文化输出层面来看,这群科幻“新兵”其实也将更具优势。
要知道,中国文化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文化,愈发强势的中国科幻同样在内。其中最大支撑的科幻游戏,必然肩负起了“主力军”的重任。更何况,相比局限于亚洲文化圈的古风游戏,普适性更高的科幻题材显然更能被全球玩家接受。
试想一下,将东方元素、中式思辨等融入科幻游戏后,不仅可以帮助中国玩家进一步产生文化认同,也能给更多国外玩家、科幻迷一个了解中国的全新契机。不仅如此,随着UE5、VR/AR等全新技术的崛起,还将进一步放大科幻游戏的更多可能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小说《雪崩》与电影《头号玩家》,基本构建了目前人们对于的大致想象。而在2021中国科幻大会上,40家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的科幻产业联合体,宣布将在首钢园科幻产业集聚区打造元宇宙产业先导示范区。
结语
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中国科幻迷习惯自嘲为“孤独者”。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获得者萧星寒早期甚至调侃道,要是一颗陨石砸在大家吃饭的小摊子上,中国科幻就全完了——正是对彼时中国科幻产业规模的最直观反映。
如今,高达五百多亿产值的中国科幻,似乎已变得不再小众。唯有越来越多优秀国产科幻作品、科幻游戏的涌现,证明其中的热爱一如往常。